認識FOMO:當錯過恐懼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認識FOMO:當錯過恐懼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撰文 | 魏貝耘 老師

隨著資訊流通便捷,一打開手機就能看到朋友的們即時動態、正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看到朋友們在動態上分享聚會的照片、誰標記了誰、誰找到了實習、誰正在學什麼,而你卻只能默默的點開,心裡泛起一絲難以言喻的不安,明明知道自己不必參與每一場活動,卻只要看到動態上沒有自己,看著朋友開心聊天的畫面中沒有自己,就會忍不住想:
「大家都在做什麼?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
「明知道大家只會放上好看的那一面,可我還是忍不住拿來比。」
「我不知道為什麽我要一直滑手機,可是我就是不敢錯過任何訊息或活動。」
「我不想一直看社群了,可是關掉又覺得不安,怕會錯過什麼重要的事。」
這種狀態,其實有一個名字,就叫做錯過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FOMO)──擔心自己被排除在別人正在進行的有趣或有意義活動之外的情緒狀態。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看到別人正在參與某些快樂或重要的經驗,而自己沒有參與時,會感到焦慮、不安或失落。
為什麼我們會有FOMO?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其實這跟我們內心的一些需求有關。心理學裡有個理論叫「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它提到每個人天生都渴望被接納、擁有選擇的自由,並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當這些需求沒被滿足時,我們就容易陷入一種「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的不安。

比方說,看到朋友聚會、一起出去玩、辦展的限時動態,卻沒看到自己的身影,心裡可能會浮現「怎麼好像沒人想到我?」的焦慮,這反映出我們渴望被接納、被連結;又或者,明明對某個活動沒興趣,但因為大家都去了,怕會錯過什麼而勉強自己參加,我們讓恐懼主導了選擇,而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即使只是發個限時動態,我們也可能默默在意有多少人看到、回應,或甚至是看到誰的讚更多,這讓我們更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與比較,覺得自己跟不上別人,甚至有點失控。
而科技的出現,讓這些感受變得更容易觸發,只要一滑,演算法就幫你推播別人過得有多精彩、去過哪些地方、跟誰在一起。看著看著,我們很容易就懷疑:「我的生活是不是太普通?是不是錯過了什麼重要的事?」

FOMO是一個循環,擔心自己錯過而感到焦慮,接著開始滑手機想確認自己有沒有漏掉什麼,但越看越多,卻越覺得焦慮,然後就一直卡在那個漩渦裡。

給正在經歷FOMO的你:三步驟自助手冊

📍
第一步:先意識到「滑到心很亂」
社群滑著滑著,你突然覺得很空虛、焦慮甚至懷疑自己怎麼那麼廢的時候,這或許是在提醒我們被社群綁架的警訊,我們可以不用馬上放下手機,但試著記錄一下今天花多少時間在社群上,觀察一下社群上特別關注的資訊是什麼,這些紀錄能幫助我們釐清我在意的是什麼,並把「別人的生活」跟「我想要的生活」區分開來。

📍
第二步:把注意力拉回到「當下」
看到別人的成就或精采生活而感到自我懷疑,是人之常情,但我們也可以同時練習看看:每天想一件你有做到或者是正在做的事,也許是你對朋友家人的體貼、努力熬夜寫的報告、運動等等,這些事不一定會被「按讚」,但那是我們生活的痕跡,讓我們把注意力回到你腳下正在發生的事。
 
📍第三步:用真實互動,把我們從想像的恐懼裡拉回來
FOMO最容易讓人卡住的是腦中一直想著「別人可能過得比我好」,但我們不知道那些畫面是不是真實的日常,還是社群上營造的完美形象。或許試著讓我們的人際互動從線上拉回線下,面對面的跟朋友聊天、一起看場展覽、吃頓飯等等,或許會發現那些我們以為「會錯過的什麼」,往往在你主動伸出手後,就沒那麼可怕了。
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FOMO的感覺會出現是很正常的,當我們又再次出現那種「不看社群會不安」的感覺時,試著把它當作一個需要與人保持連結的小提醒。
FOMO不是要被完全消除,而是可以透過覺察、回到當下、建立現實的關係來讓它不再主導你的情緒和生活節奏。
 
參考資料:
Przybylski, A. K., Murayama, K., DeHaan, C. R., & Gladwell, V. (2013). Motivation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of fear of missing ou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 1841–1848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3.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