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與心理師,我可以如何選擇?】撰文|陳怡潔 實習諮商心理師 󠀠


【ChatGPT與心理師,我可以如何選擇?】
撰文|陳怡潔 實習諮商心理師
󠀠
ChatGPT從2022年底推出至今,一直有著非常高的討論度。
今年,許多人開始分享自己將ChatGPT「當成」、甚至「訓練成」諮商心理師的經驗。他們大多表示,很輕易就能感受到自己被精確地支持,並因此認為ChatGPT可以取代諮商心理師。
󠀠
最初,我是因為生產力需求而成為ChatGPT Plus的訂閱用戶,同時也是一位實習諮商心理師。這樣的身份讓我不禁好奇:「ChatGPT真的像大家說的那樣,具有諮商的療效嗎?」於是,我也開始斷斷續續地向ChatGPT傾訴。
󠀠
就我的體驗而言,ChatGPT確實能提供某種程度的支持。例如即時且「看起來」適切地回覆、給予資訊、整理資料分析等等。我特別想強調「看起來」,是因為ChatGPT非常討好、也非常懂得如何服務使用者。它甚至會分析你使用的語言,回應時盡量貼近你習慣的、喜歡的語調。如果仔細去看大家分享的對話截圖,多少能看出——回應中其實藏著使用者本身的語言風格。至於ChatGPT的即時性、無時無刻存在,我自己對於「時間」的感受是——時間的架構本身就具有療癒性與意義。心理師與案主的關係,是建立在時間裡的。一次又一次、50分鐘的見面,慢慢構築出只屬於兩人的內在動力。心理師對這股動力的回應,有時恰好能帶來案主更深刻的覺察。許多隱而未現的議題,往往在晤談進行20到30分鐘後,才漸漸浮現、聚焦。而在具強度的心理工作之後,也需要時間消化、整理。案主也需要在依賴心理師與獨自面對生活之間,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
󠀠
整體而言,我認為ChatGPT最能協助我們的部分是——「緩和情緒與整理思緒」,情緒的緩和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是否真的有重大事件發生,有時候情緒就是來得如此突然,而我們含蓄內斂的文化,又使我們對情緒顯得遲鈍、甚至手足無措。這時候,ChatGPT的即時回應就像是一場及時雨,讓我們能夠稍微恢復平靜,或重新找到方向。這種被快速理解的感受,很容易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彷彿已經與它建立了深刻的關係。然而,真正的療癒,從來不只是被快速理解或獲得建議。即使ChatGPT懂得用我們喜歡的語氣溫柔說話,它終究不會有一雙因聽見你的故事而泛淚的眼睛,也無法看見語言之外的重要訊息,例如你脹紅的臉不只是生氣;或你不停抖動的腿,其實藏著不安。
󠀠
許多心理治療學派都同意:「治療關係本身,就是療癒的核心」。
真正的療癒,需要一個在場的人,一個會因你的痛苦皺起眉頭,會因你的喜悅而微笑的人。心理師的存在,不是靠資料量堆疊出來的,而是靠一次次用心傾聽與共感,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而當關係足夠深厚時,心理師才有可能開始嘗試挑戰、面質或點出案主的盲點,畢竟諮商或心理治療本來就不會總是舒服的。
󠀠
ChatGPT,終究是一種生產力工具。
它像一台高性能的車——可以縮短達成目標的時間。當你需要資料、概念、或理解的路徑,它可以立刻導航,甚至幫你標出路徑中的阻礙。但它不會問你:「你為什麼想去那裡?你現在累不累?你是不是其實不想開車了?」而心理師則更像一位副駕——不會強行拉你方向盤,不會逼你走他們想走的路。而是陪著你,看著風景,適時提醒:「前面好像有點霧,我們要不要先慢一點?」
甚至在你真的太累的時候,接過方向盤,讓你在安全的狀況下,好好休息一下。心理師不是一直「主動幫忙」,而是知道:什麼時候該讓案主休息,什麼時候該伸出手,什麼時候該靜靜地陪伴。
󠀠
所以,ChatGPT與心理諮商資源我們該如何選擇?
有時,我們只需要一點即時的安慰,一個能讓自己喘口氣的地方,這時候ChatGPT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但當你發現,那些情緒一次又一次被勾起,或者某些痛感怎麼也說不清、卻一直在心底發酵,也許,那正是療癒需要真正開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