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焦慮的風暴:與不安共舞,找回內心的穩定力量】

【迎向焦慮的風暴:與不安共舞,找回內心的穩定力量】
撰文|楊久芳 實習心理師
「鄰近大考了,書都還沒有讀完,我是不是要完蛋了?」
「距離畢業只剩幾個月,別人都陸續找到工作了,但我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
「這個月的生活費只剩下100元,接下來的日子,我該怎麼辦?」
人生在世,總有事情讓人感到焦慮。我們會對生活如何過下去感到不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迷茫,甚至為了一句無心的話而懊悔不已。焦慮像是潛伏在生活各個角落的影子,時而清晰,時而模糊。有時,它像個盡責的嚴師,提醒我們必須趕快行動,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然而,當它失控時,它又像個警報器,不論事情是否真正緊急,它總是不停地響起,讓人心神不寧。
每當生活的節奏因為焦慮而被打亂,我們總會忍不住想:「如果有一天能不再焦慮,那該多好?」然而,生活中所經歷的大小事似乎都在不斷證明一個事實:一個完全不焦慮的人生,似乎是不存在的。那這是否意味著,面對焦慮帶來的不便與不適,我們只能無奈地接受?難道我們只能一再催眠自己「不要想太多」,卻最終因為無法做到而陷入無盡的挫折和自責之中?
這些問題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面對焦慮情緒,我們並非那麼地束手無策,相反地,有時一些簡單的練習,便能夠協助我們減緩焦慮帶來的影響,讓生活能夠重回穩定的步調。不過,我們確實需要認識到一件事情,那便是「焦慮」其實是人無可割捨也不可或缺的重要情緒。
「我只是想盡力保護他」是《腦筋急轉彎2》中,象徵焦慮情緒的阿焦,想幫助身體的主人(茉莉)處理遭遇的問題卻失敗後,所吐露的心聲。以演化的角度來說,焦慮情緒的存在其實是天擇的結果,它能夠協助人類在危險真正降臨之前,有時間提前做預備,讓我們能夠安全地生存於環境當中,因此,就如同阿焦所說的一樣,「焦慮」是為了保護我們而存在的情緒,而在人的大腦中,與焦慮情緒息息相關的部分是「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與「杏仁核」(amygdala)。當焦慮情緒的發生是源於腦中所冒出的念頭或畫面,比如:「上班就快要遲到了」或是「遲到後,被老闆大聲責罵的畫面」,這是源於皮質作用帶來的焦慮,而若焦慮的發生是不清楚緣由、直接性的生理反應,比如:心跳加快、冒汗等,這便是源於杏仁核的焦慮,不過,即便是因皮質而起的焦慮,若要顯現出來,仍需杏仁核的幫忙,因此,懂得如何與杏仁核打交道,是學習因應焦慮情緒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那我們究竟該如何與杏仁核相處呢?會不會很困難?
其實不然,有時,你只需要深深地吸一口氣,然後吐出,便能從焦慮的風暴中,找回平穩與安定。你是否曾注意過自己是怎麼呼吸的?你的呼吸是長且緩慢的嗎?還是間隔短,甚至有時候是喘不上氣的?你有留意過當自己以不同的速度在呼吸時,身體的感覺如何嗎?當我們能夠在焦慮的漩渦中,讓自己深深地喘口氣,將注意力都放到「呼吸」上,便有機會在風暴中重新找回立足點,雖然過程中必然會有一些想法與感受,會不受控制地冒出來,使你難以全然地集中精神,但沒有關係,試著告訴自己「沒關係」,對於那些浮現的想法與感受,你只需注意到即可,然後讓它們輕輕地飄過,並且,再將注意力慢慢放回呼吸上。
焦慮的風暴有時雖大得讓人想逃,但沒事的,再大的風雨,都會有停止的時候,呼吸的方法看似簡單,但倘若要用得熟悉,練習是必然的,如果你願意,邀請你試著於生活當中撥出幾分鐘的時間,放慢速度、專注呼吸,你會發現原來安定的能力,其實就蘊藏在我們自己身上。
參考資料
1. 李明芝譯(2022)。第一本認識恐懼的神經科學讓焦慮不見了: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原作者:Catherine M. Pittman&Elizabeth M. Karle)。臺北市:柿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原作出版年:2015)。
2. 莊博安(2022)。慢性焦慮:焦慮,是過往未曾處理的生命創傷。臺北市:寶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張本聖、徐儷瑜、黃君瑜譯(2024)。變態心理學(DSM-5-TR Update)(四版) (原作者:Ann M. Kring, Sheri L. Johnson)。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原作出版年:2021)。
4. Doll, A., Hölzel, B.K., Bratec, S.M., Boucard, C.C., Xie, X., Wohlschläger, A.M., & Sorg, C. (2016). Mindful attention to breath regulates emotions via increased amygdala–prefrontal cortex connectivity. NeuroImage, 134, 30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