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侶吵架有解嗎? 學會好好吵架讓親密關係更堅韌】|李奕宏 實習諮商心理師
【伴侶吵架有解嗎? 學會好好吵架讓親密關係更堅韌】
圖、文|李奕宏 實習諮商心理師
談到吵架,多數人腦中浮現的都是負面聯想:生氣、傷害、破壞關係。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避免衝突,並常常將爭吵視為關係亮起紅燈的警訊。
但如果,這個普遍的認知是錯的呢?
如果好好吵架才是通往互相理解以及更穩固的關係的關鍵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冷漠是讓關係走向終結的關鍵
許多人誤以為,爭吵的頻率是衡量關係健康與否的指標。然而,親密關係的研究卻得到截然不同的結論,研究發現真正導致關係走向終點的,並不是衝突本身,而是伴侶間的疏遠與不再親密(Gigy & Kelly, 1993)。當其中一方或雙方放棄溝通、不再投入心力經營時,關係才真正陷入危機。
這也讓我想到社群媒體上面流行的一句話:
「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冷漠跟疏遠。」
一場激烈的爭執,儘管充滿情緒,卻也代表著雙方仍在乎對方並且仍試圖溝通、代表雙方還沒放棄這段關係。而一片死寂的沉默,看起來雖然和平,但或許是一方或雙方已經心灰意冷,選擇了情感上的撤退。
下次當衝突發生時,或許可以提醒自己:至少,我們還在乎。而這份在乎,或許正是修復關係的起點。
既然吵架代表著在乎,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那些似乎永遠吵不完的問題呢?
近七成的爭吵注定無解,因此重點其實是相互理解
你可能看過或經歷過,伴侶間為了同樣的問題反覆爭吵,然後兩人都感到筋疲力盡,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不適合?」
實際上,吵架在親密關係中是很正常的現象。
關係中的問題可以分為兩種:暫時性問題(如家事分工)和永久性問題。前者可以透過協調找到解決方案,後者則源於雙方根深蒂固的個性、價值觀或成長背景差異。
親密關係中將近70%的衝突都屬於永久性問題。這些差異往往無法被解決,因為它們是構成伴侶雙方特質重要的一部分(Gottman & Gottman, 2024)。
「多數的衝突是來自於差異,而不是對錯。」
實際上,我們可以說人們在親密關係中有兩種現實。即使是面對同一件事,伴侶雙方都有各自獨特的經驗、看法和感受。代表衝突的根源是差異,而非誰對誰錯。我們的目標不應是消滅所有分歧,而是當面對這些難以改變的差異時,我們該如何去好好地理解這些關係中的差異。兩個人與其執著於互相指責對方不改變,不如將心力轉向如何帶著尊重與理解,與這些差異共存,並在其中找到共舞的方式。
知道了吵架的原因是源自於差異之後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甚麼樣的吵架,會讓人累了走了散了。
關係中的末日四騎士:科學預測關係裂痕的四種行為
雖然爭吵不必然是壞事,但某些特定的溝通模式卻對關係具有致命的殺傷力。專注於研究關係的心理學家Gottman(2017)辨識出四種極具破壞性的行為,稱之為「末日四騎士」,它們的出現是關係破裂的強力預測指標。
– 批評/指責: 不是抱怨,而是帶有人身攻擊的指責。抱怨通常是針對特定事件表達感受(例如:「你今天好晚回來,我好累」),而批評則是攻擊性的人身指責(例如:「你現在是怎樣?你根本就不在乎我!」)。前者可以開啟對話,後者則只會引發防禦。
– 蔑視: 這是四騎士中最具殺傷力的一種,它傳達出高高在上的優越感,用貶低、諷刺的態度對待伴侶。例如:「你就是常常要弄爛攤子給我收就是了?」
– 防禦: 拒絕承擔責任,反而扮演受害者或反過來指責對方。例如:「我只是開個玩笑而已,你幹嘛那麼生氣?」
– 築牆: 從互動中完全撤離,表現出冷漠、不關心,拒絕任何溝通。這種行為常常出現在一追一逃的互動模式中。當一方不斷追問、渴望解決問題時,另一方可能會用築牆來逃避,看似冷靜,實則傳達了極大的疏離感。
研究中也發現,如果伴侶在爭吵時,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互動屬於上述模式,他們的關係通常很難維持超過一年(Gottman, 2023)。
辨識出這四種行為,就等於拿到了一份關係避雷指南,讓我們知道在衝突中絕對要避免的溝通地雷,從而保護彼此的情感連結。
接下來,避開了這些地雷,我們還需要看看我們吵架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當你在爭吵中「贏了」,你們的關係其實「輸了」
在爭吵的當下,我們常有一股衝動,想證明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渴望吵贏這場仗。然而這個想法在親密關係中其實不太有助於經營一段穩定的關係。當一段關係陷入非贏即輸的權力鬥爭時,每一次的勝利,都可能在對方心中留下一道傷痕,累積成怨懟與疏離。
關係當中你一定要吵出輸贏的時候,其實是兩個人都輸…吵架是要有更好的關係,而不是破壞關係。
爭吵的最終目的,不該是為了分出對錯或高下,而是為了促進更深層的理解。當我們跳脫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衝突模式,轉而以好奇和開放的心去聆聽對方的觀點與感受時,衝突才有可能轉化為連結的橋樑。真正的勝利,不是你在辯論中佔了上風,而是你們雙方都感覺更被對方理解,關係因此變得更加緊密。
從贏得爭論到建立理解
感謝你耐心閱讀到這裡,最後我想幫大家整理一下重點:
衝突並非關係的終點,冷漠才是。大部分的爭吵源於無法根除的差異,而能夠好好吵架的核心在於雙方相互傾聽、理解與回應。與其追求在爭論中獲勝,不如學習避開破壞性的溝通模式,將每一次的意見不合,都視為一次更了解彼此的機會。
吵架的目的,從來都不是為了破壞關係,而是為了建立一段更好的關係。
下一次衝突來臨時,不妨問問自己:「我想要的是贏得爭論,還是經營一段雙方都滿意的關係?」
——
參考文獻
Gigy, L., & Kelly, J. B.(1993). Reasons for divorce: Perspectives of divorcing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18(1-2), 169-188.
Gottman, J. S., & Gottman, J. (2024). Fight right: How successful couples turn conflict into connection. Harmony.
Gottman, J. M. (2017). The roles of conflict engagement, escalation, and voidance in marital interaction: A longitudinal view of five types of couples. In 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pp.359-368). Routledge.
Gottman, J. (2023). What predicts div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processes and marital outcomes. Routledge.
推薦書目:
《每場爭吵,都讓我們更相愛:全球婚姻權威 高特曼夫婦教你化衝突為幸福》
